查看原文
其他

我始终相信,通过努力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 | 头条

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民教育 ,作者赵勇

来源 | 《人民教育》

作者 | 赵勇,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校长



你们的孩子,都不是你们的孩子,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。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,却不是从你们而来,他们虽和你们同在,却不属于你们。



从教34年,做了13年校长,心无旁骛地在一个地方做教育,攻破了一个又一个教育问题,一干就是一辈子,不知疲倦。其中,有两件事让我引以为傲:一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携手做教育;一是每一届从山东大学附属中学(以下简称山大附中)走出的学生,仍然是一个阳光自信快乐、像“孩子”一样的学生。


初到山大附中


34年前,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山大附中,那时学校还叫山东大学子弟学校。在居民区西南角6间红砖平房,我度过最初的从教时光。


我是学校第一个地理专职教师,同时教初高中地理课,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。踏上讲台之时我就要求自己:每一节课都要准备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

那时候,晚上备课到凌晨一两点是家常便饭,为了备好一节课,我常去山东大学图书馆试图穷尽所有相关资料,一节课的备课内容能写半个本子。备课时,我对着录音机试讲,反复讲反复听,不断打磨。别人谈恋爱是去看电影,到大明湖划船,我和爱人谈恋爱是一起磨课,我讲她听,再一起修改完善。时至今日,我仍然保留着1985年的备课本,字面斑驳,内页泛黄,依稀当年点灯熬夜到凌晨的模样。


20世纪80年代初,教学设备简陋,地理学科的教具更为稀缺,教学所用地图是行政地图,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教育教学的钻研热情,我开始摸索着做教具:先仿照专门绘制地图的桌子画了一张图纸,跑到木工厂,请工匠按图制作一张上面是玻璃、下面带灯管的绘图专用桌。之后,我买来白纸,绘制了很多地图,有的地图只突出单一的地理要素,学生在地图中能直观地看到山川、河流的走向。


20世纪80年代末,有了反射式投影仪。我立马买来投影胶片,画上几百张,每一张胶片呈现一个地理要素,几张胶片一重合,学生就可以清晰看到各地理要素,看到地理位置、地形、气候、河流、植被、土壤之间的联系,以及这种联系对气候、农业、工业、城市分布的影响。在讲气象学知识时,我制作了抽拉式可移动的复合胶片来分析成因;讲地形图时,我用废报纸做成纸浆制作地形模型;讲等高线时,我用伸缩杯子制作等高线地球仪……


为了让学生学会,我穷尽一切办法。


如果不断地改进教育工作,

厌学的孩子会不会少一些?


刚参加工作时,我吃住都在学校,办公室隔出居室,一张钢丝床、一床被子是全部家当,饿了就跟传达室老伯借个铁皮炉,下碗面,加上两片菜叶,如果能做个荷包蛋,那就是极大的美味。有时备课到凌晨一点,早上用来犒劳自己的烤地瓜总会被“馋嘴儿”学生悄悄顺走。


住在学校,我还承担护校的任务。一天晚上,学校进了小偷,我一心想着学校的东西一件都不能少,凭着年轻一股子冲劲儿,赤手空拳把持刀的小偷摁在地上,送到派出所。当时,社会上的小混混儿常骚扰在校学生,为了保护学生,我围着居民区里的宿舍楼追这些小混混儿,逮着一个送派出所一个。时间长了,只要我在学校,小混混儿就不敢踏足学校。


从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,我始终相信通过努力能够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一生。我当复读班班主任时,一学生因为打架要被学校开除,我跑到校长办公室哭着求校长再给孩子一次机会。时隔34年,回想当时的奋不顾身,流血流泪,总感到幸福满满,无愧于心。


今天面对老师,我时常说:“你们正困惑的我都困惑过”。此言不虚。多年教育一线的经历,我接触到了因教育改变的家庭、因厌学误入歧途的孩子以及焦虑不安的家长。当我从一名班主任、教研组长、团委书记、副校长,一步步成为校长,我才更深刻地理解教育,更能理解让学生喜欢学校、让家长满意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、让教师尽可能发挥所长的重要性。


20年前的一个春日,一个学生离家出走了。那时网络兴起,一些孩子开始混迹周边网吧。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他,拉他回到现实。我从学校附近的网吧找起,一家一家问。在烟雾缭绕中,我从一群群学生网民身边走过,没有人愿意抬头看一眼。这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,是多么触目惊心!


我沿着马路寻去,向西寻到齐鲁医院,向北寻到北园大街,偶尔进入城乡接合部,三天两夜未曾合眼,直到在一处网吧见到他。与我的设想不同,他没有愧疚,似乎也看不到家长与老师的焦虑和煎熬,只是带着脾气、撇着嘴,嘟囔着“不愿回去上学”。随之而来的,不是家长的感谢,而是连带的指责与咒骂。因为孩子厌学了——所有矛头一瞬间指向学校。突如其来的责难,让我第一次感到难以言说的窒息。


这样的孩子并非个例,我还见过一听到“上学”二字就习惯性肚疼的孩子,也见过父母与孩子像一对绝缘体的家庭……我想办法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,他们说,不愿意回家、不愿意上学,是因为那里只有命令,没有人听他们说话,他们的想法不被理解和认同……



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哪里出了错?


我想,如果教师能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规律为基础改进授课方式,如果我们能设计出更加丰富、可选择的课程,如果学校能够敞开大门,加强与家长的沟通、交流、合作,如果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内在能力的培养,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教育观与学生观,厌学的学生会不会少一些?


在这个布满青苔的地方,我的教育梦想正在生发,我开始了数十年如一日的求索。


2006年,我正式担任山大附中校长。我将“教师发展的沃土,学生成长的乐园”作为办学目标,希望给孩子一个喜欢上学的理由,给家长一个满意的教育教学过程,给教师一个专业自主发展的平台,让身处学校生命场中的所有主体因此受益,共享成长。


担任校长职位不久,为了整顿校纪,防止抄作业现象发生,我亲自巡查,并没收了不少学生的作业本。很多老师不解,为什么校长要管如此琐碎的事情?


我管的当然不只是学生抄作业,而是在思考一个严峻的问题:为什么抄作业风如此盛行,它背后折射的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“海量”重复、忽视个体差异的多年积弊吗?“题海战术”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学习乐趣,无法进行有思维的深度学习,更对全面发展有害无益,完全是对教育规律的背离!


教育,应该让教师、学生、家长之间彼此成就,彼此享受生命的激扬。


如今,我们学校早已实行作业分层,成立了各科(类)项目组,教师不仅转变了课程理念、教学思路,还真正做起了科研,研究起课题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不断进行因材施教的路径尝试。而教育观念的转变,对教育理解的深入,已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方式、教学行为,继而积淀成学校文化。



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行者


每个问题孩子背后,常常有一个不愿改变的家长,如何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行者?这是很多教育者的苦恼。


一次,我顺手拿起一本纪伯伦散文诗集《先知》,看到一首小诗——《论孩子》。诗写道:“你们的孩子,都不是你们的孩子,乃是‘生命’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。他们是凭借你们而来,却不是从你们而来,他们虽和你们同在,却不属于你们。”读罢,一下子豁然开朗。


正如诗所说,你可以给予学生的是你的爱,却不是你的想法,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你可以庇护的是学生的身体,却不是他们的灵魂,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。


为了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协同,每年9月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,我都会给家长打预防针:“感谢您的信任,把孩子送来,但如果仅仅为了三年之后的好分数,那对不住了,明天我就给您办理退学手续。我希望每位家长都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行者,共同创造一个满意的教育教学过程,共同培养一个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鲜活个体。”


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让孩子缺失必需的成长体验。


多年前,我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,看到学生兴奋而神秘地抱着大的毛绒玩具走进校门。询问得知,这是送给同班同学的生日礼物。我开始担忧:伙伴间相互庆生是好事,但如果没有引导,就容易滋生攀比心理,就会走向教育的反面。


后来又发生为庆生喝酒、家长组织豪华生日会等事件,过生日这件事似乎与感恩、责任都无关了。我认为,学校教育有责任引导学生过一个真正触动心灵的生日。我们组织家长策划集体生日方案,并为初二学生设计以“成长、责任、感恩”为主题的14岁生日庆典。


生日庆典分室内、室外两个阶段:



室外阶段,通过传递火炬让孩子感受一代代人的责任与传承,父母展示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,回忆一路酸甜苦辣,展示孩子成长带给家人的快乐和幸福;现场有校长、教师寄语,教师回顾孩子的成长,感悟职业的幸福感;在现场集体宣誓环节,孩子们共举拳头,对自己、对家长、对学校、对民族、对未来许下诺言。


室外阶段最后一个环节,初二年级主任提议家长与孩子站起来,面对面握住对方手,伴随着温暖而动情的音乐,一段画外音响起:“亲爱的孩子们,你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了,他们也许不再年轻,眼角也有了岁月的痕迹。还记得14年前,你们呱呱坠地,家人的欣喜,打爆电话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,我当爸爸了、当妈妈了……请孩子们握住父母的手,是这双手牵着你长大……”现场氛围将每个人内心的情感都激发出来,孩子们卸下防备,与父母相拥而泣。


室内阶段,迎接孩子的是一块小蛋糕、一个小蜡烛,还有一封密封好的家书。孩子们也许很久都没有与父母促膝长谈,读着父母写的家书,不少孩子悄悄抹着眼泪。而家长则拿到孩子为期两个月撰写的上万字亲人小传,当孩子读家书时,家长也在读亲人小传。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、讲述着爸爸妈妈的童年、求学、求职、恋爱、结婚、生子的过程,很多家长泪流满面。双方所有难以调和的矛盾,这一刻都冰雪消融。


在山大附中的三年时光里,每个学生会为自己和家长出两本书,一本是在初一下学期撰写的童年小传,另一本便是在初二下学期撰写的亲人小传,这些都是项目式学习的一部分,也是落实国家课程、整合渗透地方课程的一个载体。通过两本书,我们既落实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,又教会了学生去发现生活、感受生活,实现全方位育人。


有人说,我是个教育的信仰者。我喜欢这个称呼,信仰之于教育就像水之于鱼。它不是闪念,而是建立在切实分析教育现状与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,来自灵魂的价值认同。


因为信仰,我总有一股子韧劲儿,毫不松懈地去探寻教育新路,从最初的“教师发展的沃土,学生成长的乐园”到“关怀生命成长”,再到“养心育德,养根育能”,到现在的“共享生命成长”;从“做有信仰的教育”到“站在文化的角度思考教育”,竟不知不觉抵达教育的美梦里。



“新校长传媒”投稿邮箱:

2594889720@qq.com

 你可能会感兴趣 

排名前1%的学生靠天赋还是靠努力?

唐江澎:比选择一所大学更重要的是选择一种人生 

“任何时候校长都会帮助你”——一所难以置信的学校和一位不可思议的校长 


责编 | 陶小玮

 你的专属精品教育生活 


▼ 点击「阅读原文」,一键订购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